经常会听到,甚至曾经自己也人认为,系统的学习一些书面的内容,会束缚自己,让自己不那么纯粹了。这发生在音乐、美术,乃至各种艺术甚至文学。艺术和文学是绝对主观的,自己喜欢就好,懂得越多越束缚。
说好听点以前从门外汉角度的欣赏是纯粹的,说刻薄点可能是片面、幼稚的。就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: 不懂语言,你只能判断他的声音语调好不好听,却不能理解他说的意思,这样的纯粹不见得是好事。 不懂规则,你只能看球赛中谁跑的最快,谁抢到了球,却不知道怎么样算赢,更不理解战术细节,这样的纯粹也不见得是好事。 不懂音乐,那当然也只能凭感觉听听好坏,对于音乐中大量技巧的水准一无所知,难道就是好事吗?
这种论调显然错得离谱,但广受支持,因为人总是倾向于满足于自己的见识,对于不那么感兴趣的东西更是如此。 在普通爱好者中,不懂音乐的人往往觉得没必要懂,音乐里面也没多少东西需要学 略懂音乐的人觉得懂一点才算真的会听音乐,但没必要懂的太多,自己水平基本够用 再懂一点的人往往也觉得自己懂的刚刚好够,少了不行,多了没用。
可以轻易发现,每一层的大部分人,在大多数时间都会相对满足于自己的水平现状,也大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。只见到里面少数人发现自己水平不够而努力进阶,却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水平掉回更低,从而更“纯粹”地享受音乐。
原因有二: 水平更高的人发现,更高阶的欣赏水平的确比纯粹听个响有趣多了,可欣赏的元素也多得多。并且真正的进阶,也不至于完全丢失掉抛开一切纯粹欣赏的能力。 如果发现一首曲子现在已经不欣赏了,与其怀疑是自己不会欣赏了,其实更常见的可能性是你的水准已经能让你发现这首曲子不太行,不太值得欣赏了。(对,音乐有好坏,可能带一点主观性,但客观上也存在好坏) 而你现在处于的阶段,很可能恰恰是并没顺利进阶,卡在半途,审美能力正在起步,但还没形成足够自洽的体系,所以你会对技巧、美感概念的冲突感到非常困扰,尤其是当你还不能很好的判断好坏时,往往一切都乱套了,连曾经纯粹听的美妙都丢了。 然而,再往前走一点,柳暗花明又一村,更大的美妙不会自己上门,要靠自己寻找。事实上,在你顺利进阶后,你会逐渐开始发自真心的欣赏作曲、演奏技巧,就好像学会了一门语言,里面的变数可就太多了。
随着你的不断学习,三观怎么也得刷新几十次。同时,你依然会有主观喜欢的“好听”的能力,甚至这个能力变得更强,只是你对好听的理解也许会出现一定变化:有的东西依然觉得好听,有的觉得不那么好听了,有的以前听了觉得刺耳或催眠,后来觉得带感且丰富。 完全不必担心自己迟早会出现的口味变化,现在告诉你或许你以后会很嫌弃现在最喜欢的音乐,应该会让你感到不可思议,不敢苟同,甚至大发雷霆,但这种事并不罕见,事实上,如果真发生了,未来你的心态可能只是“唉我以前怎么会听这种东西?”,可惜吗?也许有点可惜,但是如果真的是因为升级了而离开新手村,我觉得益处大于可惜。
当然,有时候,也会看到登峰造极的大师选择返璞归真。的确,少数大师在某个阶段会突然“顿悟”,此时开始做一些很可能脱离音乐本身的,更接近于哲学的行为。但更常见的是普通三脚猫为自己难以坚持而找的借口,玩不好就说没意思,买不起就说没用的心态。 这个本身完全没有问题,但大前提是这个“返”、这个“归”。人家云游了一大圈,游山玩水,最后大彻大悟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安度晚年。有的人一辈子就没出过村,根本没见过市面,就嚷嚷着人家旅游的最后不也回来了,所以出去没意义,浪费时间。
如果有空,并且对音乐,画画,写作,等等艺术形式有兴趣,不妨花点时间一些时间学习一下,即使只是普通的入个门,也能在欣赏的时候发现更多的风景。不一定需要像大师那样,把某一项融汇贯通成为大师,广度的提升也能让你在欣赏的时候让作品更立体,最简单的便是在听音乐的时候,听出Bass声,听出鼓的节奏,区分电吉他的音色,和原来纯粹的时候的只有旋律相比,这种立体感很难用言语传达给别人,但可能会让纯粹的喜欢更纯粹。
这可能是对自己当下,对于画画,乐器学习最好的自我解释吧,如果从学乐器演奏的角度,自己水平好像挺失败的,虽然技巧都知道,但熟练度惨不忍睹。但如果从欣赏音乐而学习的角度,又挺满足的,画画亦是如此。
(内容整理自知乎)